当前位置: 首页 >综合 > > 正文

一展望尽千年海丝路:从商贸之路到文化之路|全球最资讯

日期:2023-05-19 10:28:07 来源:金台资讯

一展望尽千年海丝路:从商贸之路到文化之路


(相关资料图)

来源:人民网 原创稿

瓶面施有间于蓝、绿之间的釉色,矮颈、广腹、小底、状如橄榄……一件出土于五代闽国王后刘华墓室的“宝贝”静静地呆在文物展示台上,虽难掩岁月的痕迹,但精美的工艺依旧让尘封千年的它熠熠生辉。

这是波斯舶来品孔雀蓝釉陶瓶。相传,在五代十国时期,它便从西亚经由海路从泉州港或福州港入闽。此类蓝釉陶器产自古代西亚及中亚地区,一般用于盛装油、香水、饮品等液体类物质。

一个“神奇瓶子”,穿越丝路,贯通东西,仿佛诉说着千年前它的漂洋过海之旅。

一位市民正在拍摄孔雀蓝釉陶瓶。人民网 钱嘉禾摄

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于5月17日至19日在福建博物院举行,期间,主题展览“福航天下——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”于18日正式开展。这场展览联合了全国35家文博机构,展出295件(套)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,以文化与美学的角度解读海上丝绸之路。

一展看遍千年,故事从船和海讲起。

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因中华民族悠久的海洋文明而生,因此,如同海洋文明一样,海丝之路同样开放、多元。

“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不仅仅是丝绸,还有很多其他‘拳头产品’出海,比如茶、瓷器等,可以说,那时的中国就相当于‘世界工厂’。”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。

德化瓷器的“热销”,印证了这个说法。

宋元时期,泉州港在海外贸易政策刺激下,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港,德化瓷器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,源源不断地从泉州港奔向世界。明清时期,由于海路交通进一步拓展,德化白瓷便进一步从福州港、漳州港、厦门港等港口输出,远销东北亚、东南亚、印度洋沿岸、阿拉伯以及东非沿岸国家和地区,并深入欧洲大陆。

穿越古今,孩子们用笔记录德化窑白釉妈祖坐像。人民网 钱嘉禾摄

一艘艘商船载着釉色晶莹剔透的“中国白”出海,又满载“异域香”归来。在福建博物院“远来物华”展厅,“舶来品”种类丰富,彰显着古代“海上大通道”交流互利所带来的盛世繁华。

“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‘香料之路’。”展览现场的讲解员介绍说,中国在汉代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进大量香料,至宋代已形成极为雅致的用香文化,“人们在袅娜升腾的香氲间礼佛、听琴、赏花、品茶、挥毫……仿佛隔绝了尘世气息,去追寻身心交融的体验。”

展览中陈列的宋代香料。人民网 林晓丽摄

由于经贸往来日益密切,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碰撞的“火花”,也愈“擦”愈烈。明清之际便已经有“私人订制”品——中国南方地区的各窑口已开始依据外来订单,依样生产各类西方生活用瓷,其中以绘制欧洲家族徽章的纹章瓷和剃须盘、果盘、酒杯等专用器皿最为常见。

海丝的故事从经贸开始,慢慢沉淀出文化交融的余韵。

在一个展台上,明永乐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在灯光下温润如玉,它看似寻常却并不简单。烛台周身的青花装饰均使用进口“苏麻离青”料,色调浓重艳丽,纹饰绘画可见明显的晕散和铁结晶斑。据了解,明代永乐、宣德时期的八方烛台造型源自模仿西亚伊斯兰地区的铜烛台——这就是古时“中西合璧”的有力例证。

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,沉淀数千年,横跨数万里。博物馆里的这些文物记录下灿烂又辉煌的文化交融,成为承载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,更积淀出以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。

文化耀千古,遗产传万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上一篇:2024吉林公务员面试模拟题:规范竞赛秩序,助力人才培养 下一篇:2024吉林公务员面试模拟题:规范竞赛秩序,助力人才培养
x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