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其昌说过一个古人千古不外传的书写秘密,把它叫做“提得笔起”,我们把这个词白话化后,叫做“立锋”或者叫做“立笔”。
董香光说他学书三十年,悟得书法书写的法则,就在起收处能按下便起来,不至于形成偃笔。还说,过了这一关,就算是王羲之父子的程度也不是不能达到的。
(资料图片)
董其昌七律局部
起笔处的立锋大家都知道,但是,收笔处的立锋往往被忽视。点画已经写完了,还有必要立锋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蔡邕就说过,“点画势尽,力收之”。什么叫“力收之”?用力收起来?收笔提起来就可以,为什么还要“力收之”?
“力收”的目蔡邕说了是“护尾”。要“护尾”自然是在独立的点画中。篆书、隶书在很大程度上的表现是静态的,点画和点画之间基本独立。收笔时为了不形成虎头蛇尾之势,就要使收尾有力。也就是收笔时先蹲一下笔,使笔锋弹起来,形成立锋。
蔡邕八分书
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,其一,使收尾有力;其二,使笔锋回正。苏轼也说过类似的理论,“方其运也,左右前后,却不免攲侧,及其定也,上下如引绳,此之谓笔正。”
确实如此,运笔的时候,运笔方向前后左右不定,毛笔免不了出现倾斜的现象。等到收笔完成时,要让笔锋回正如同坠着铅坠,这才是真的正锋。这里出现过“难免攲侧”,有人说了,既然是正锋怎么会有“攲侧”?
苏轼新岁展庆帖
还真有,策法的时候就是背笔,笔头倒向行笔的反方向,这是不能没有的。再有要使笔毫铺开,万毫齐力肯定有一次分笔毫是弯倒的,运笔必是如此,但收笔时一定要提起笔来如有引绳一般。
另外,米芾所说的八字真言:“无往不收,无垂不缩”,也是收笔立锋的意思。点画势尽回向
米芾蜀素贴局部
篆书、隶书收笔要立锋顶纸,形成护尾之势,楷、行、草同样要收笔立锋。王羲之的《笔势论十二章》中,有一个运笔法叫“带笔”。带笔是楷行草这类特别重视气息的书体中点画收笔时所用,这种带笔是自然形成,不是故意为之的。
先不看萦带,先来看看萦带前收笔的动作。“带笔者尽,细抽勿赊也。带是回转走入之类,装束身体,字含鲜洁,起下笔之势,法有轻重。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。”
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中的带笔
这句话的意思是:带笔就是点画势尽,著笔反向抽出去,抽笔不能有欠缺。带笔是回转处两个点画一出一入这类动作,相当于人身上的装饰物,使字看起来靓丽有光彩,同时产生下笔的笔势,手法有轻有重。收笔处要著,这里的“著”是个通假字,通“贮”,是积攒的含义。不能不收笔直接划过去,是要积攒一下的,这就是那个弹回正锋前蹲的动作。
这里
王献之诸愿帖
同时,贮过的点画就有了米芾“无往不收,无垂不缩”的气势。这样的气势,想力量不足都不可以,因为骨力都已经被定在点画里了。